政策和品质共促2025年下半年楼市止跌回稳
2025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深度调整后,迎来政策端与市场端的双向发力。中央与地方的政策“组合拳”叠加住房品质的全面提升,正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,为楼市止跌回稳注入核心动能。
一、政策端:多维度调控释放市场活力
中央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
中央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
中央层面以“去库存、扩需求、防风险”为主线,通过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与商品房优化库存结构。例如,国常会提出对全国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摸底,加速存量用地盘活,缓解供需矛盾。同时,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码,包括放宽首付比例门槛、取消多套房贷款限制等,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。
地方松绑政策强化需求端刺激
各地密集出台新政,如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、交易税费减免、住房“以旧换新”等,直接提振购房者信心。核心城市逐步取消限购、限售等行政限制,释放改善性需求。以长三角、大湾区为代表的热点区域,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,市场成交呈现筑底回升态势。
展开剩余74%地方松绑政策强化需求端刺激
各地密集出台新政,如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、交易税费减免、住房“以旧换新”等,直接提振购房者信心。核心城市逐步取消限购、限售等行政限制,释放改善性需求。以长三角、大湾区为代表的热点区域,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,市场成交呈现筑底回升态势。
金融工具创新化解系统性风险
专项债扩容与房企融资支持形成合力。2025年专项债规模进一步扩大,重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企纾困,既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,又为市场提供优质房源。
金融工具创新化解系统性风险
专项债扩容与房企融资支持形成合力。2025年专项债规模进一步扩大,重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企纾困,既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,又为市场提供优质房源。
二、品质端:供给侧改革重构行业逻辑
新规驱动住宅品质升级
住建部门从空间舒适度、适老化设计、智慧化配置等维度制定新标准,推动新建住宅向“好房子”标准靠拢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要求新建商品房配置智能家居系统,并强化绿色建筑认证,提升长期居住价值。
新规驱动住宅品质升级
住建部门从空间舒适度、适老化设计、智慧化配置等维度制定新标准,推动新建住宅向“好房子”标准靠拢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要求新建商品房配置智能家居系统,并强化绿色建筑认证,提升长期居住价值。
品质竞争重塑市场格局
开发商加速从“高周转”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。施工工艺、装修标准、后期维护等全链条升级,成为房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二手房市场同步受益,优质房源在挂牌量激增背景下仍保持价格韧性,验证品质对资产保值的重要性。
供需共振激活改善性需求
随着“好房子”供给增加与居民居住需求升级形成共振,改善型购房者占比持续提升。调研显示,2025年二季度重点城市120㎡以上户型成交占比达47%,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。
品质竞争重塑市场格局
开发商加速从“高周转”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。施工工艺、装修标准、后期维护等全链条升级,成为房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二手房市场同步受益,优质房源在挂牌量激增背景下仍保持价格韧性,验证品质对资产保值的重要性。
供需共振激活改善性需求
随着“好房子”供给增加与居民居住需求升级形成共振,改善型购房者占比持续提升。调研显示,2025年二季度重点城市120㎡以上户型成交占比达47%,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。
三、展望: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
当前政策与品质的双重驱动,正推动行业进入“量稳质升”的新阶段。一方面,政策组合拳通过降低购房门槛、优化库存结构,短期内夯实市场底部;另一方面,品质提升从供给侧重构行业逻辑,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。预计2025年下半年,核心城市房价有望逐步企稳,成交量同比增速或回升至5%-8%,行业向“住有所居”到“住有优居”的转型将进一步加速。
未来,政策端需继续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建设,品质端则需强化标准落地与监管,形成“政策引导需求、品质创造价值”的良性循环,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复苏。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公司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